2025年上半年,國內食品安全領域輿情呈現出多維關聯的態勢,傳統業態與新興消費場景的風險交織顯現,帶來多方面治理問題。
連鎖餐飲門店被曝光存在使用過期食材、頻繁修改效期標簽、剩菜回收等問題。
隨著新版《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》(GB 7718-2025)正式發布,“零添加”等標簽打擦邊球亂象引發網友關注。
直播間“新西蘭羊奶初乳高鈣粉”實際產地為江西宜春,產品類型并非乳粉或調制乳粉,而是方便食品。
3·15晚會曝光的“增重蝦仁”再次引發社會對食品添加劑科學規范使用的深度思考。
這些事件都凸顯了加強食品安全監管的重要性和緊迫性。
食品伙伴網現帶您一起回顧2025年上半年發生的影響力較大的食品安全事件。
1、連鎖餐飲門店違規頻現:食品安全存危機
2025年上半年,連鎖餐飲行業食品安全問題頻發,引發社會廣泛關注。
其中一大型連鎖餐飲店被曝光存在使用過期食材、頻繁修改效期標簽、員工健康證全員造假等問題;另有一品牌連鎖店被曝光存在剩菜回收、發黑牛肉冒充新鮮牛肉等亂象。
對此,涉事品牌總部迅速發布致歉信,涉事門店立即停業并實施永久關店處理,同時總部啟動對全國門店的深度排查工作,隨后,國務院食安辦向山東省食藥安辦、河南省食安辦發出掛牌督辦通知書,對兩地核查處置工作實行掛牌督辦。
《食品安全法》第三十四條明確禁止食品經營者以回收食品為原料生產食品,或使用超過保質期的原料;第五十四條要求經營者按食品安全標準貯存食品,定期查驗庫存并及時清理變質或過期食品。
餐飲門店將超過保質期的食品作為原料,用發黑變質的牛肉冒充新鮮食材,在明知法律法規不允許的情況下,依然將過期和變質的原料用于加工售賣,屬于明知故犯的違法行為。
針對上述違規情形,企業應積極落實主體責任,在國家制度規范的基礎上,制定貼合自身情況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,加強內部管理,嚴格落實食品安全管理制度。定期開展內部食品安全自檢,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改進。
2、“零添加”標簽亂象:食品安全認知誤區凸顯
2025年3月27日,國家衛健委聯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50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及9項標準修改單,其中新版《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》(GB 7718-2025)實施后,預包裝食品將不允許使用“不添加”“零添加”等用語對食品配料進行特別強調。
媒體調查發現,目前“0糖”“0脂”“0添加”等標簽的商品隨處可見,但“0添加”概念模糊,消費者看法不一。
專家指出“0添加”并不等于更安全或更營養,“零添加”只是營銷手段,現代食品工業中很難做到絕對“零添加”,且規范使用的食品添加劑不會損害健康。盲目追求“零添加”可能增加食品變質風險。
此外,部分“零添加”食品的鹽和糖含量較高,消費者應仔細閱讀標簽和配料表。
新國標出臺將遏制虛假宣傳、促進公平競爭、引導科學認知,推動食品行業健康發展。
3、直播帶貨領域:虛假宣傳與食品安全隱患并存
直播帶貨中,“老板娘楊某華”等虛構形象代言保健品,借助AI技術冒用公眾人物形象,這些AI合成的虛假視頻廣告不僅損害了公眾人物的形象和社會公信力,更構成對消費者的欺詐,還可能耽誤患者治療;
網紅李某剛帶貨的“原切牛肉卷”遭質疑,消費者發現煮熟后無牛肉紋理,懷疑是合成肉,涉事產品標稱的生產商否認該產品由其生產,最終李某剛承諾啟動買一賠十先行賠付機制;
某直播間銷售的“新西蘭羊奶初乳高鈣粉”實際為江西宜春生產的方便食品,其主要成分是燕麥粉,執行《沖調谷物制品》標準。據廠家介紹,該產品為客戶定制產品,定制成本每罐僅10元,產品名稱中的“新西蘭羊奶”字樣僅指添加了4%的進口羊奶粉原料。
2025年5月,市場監管總局和中國消費者協會聯合發布直播帶貨消費提示,提醒消費者選擇正規平臺購物,理性對待營銷話術,審慎選購重點品類商品,留存消費憑證,依法維護自身權益。
面對直播虛假問題,政府監管部門持續加大對直播帶貨行業的監管力度,陸續出臺一系列法規政策,旨在規范市場秩序,嚴厲打擊虛假宣傳和假冒偽劣行為。
同時,電商平臺也加強了對入駐商家的審核和管理,提高了直播帶貨的準入門檻,切實保障商品的質量和真實性。主播和商家應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,堅守誠信經營的原則,以消費者為中心,提供真實、準確、全面的商品信息。更應加強自律,規范自身行為,避免為了追求利益而損害消費者的權益。
4、食品添加劑違規使用:濫用隱憂與科學規范缺失
2025年2月,記者購買了12種預包裝牛羊肉,這些產品有的標有“原切”字樣,有的只寫有“羊肉卷”或“牛肉卷”,均未標注“調理肉”。查看配料表可見,大部分僅標注“牛肉”“羊肉”,均未標注任何食品添加劑。經檢測,結果顯示,其中7種含有食品添加劑。值得注意的是,7種檢測出食品添加劑的預包裝牛羊肉中,有2種磷酸鹽總量超過國家標準。
根據《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》,原切肉不允許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劑,而調理肉允許添加一定量的添加劑,但需明確標注。專家指出,以調理肉冒充原切肉,不僅違反《食品安全法》,還可能對消費者健康造成危害。
2025年3·15晚會曝光某些食品公司使用保水劑增重冷凍蝦仁的問題,其中磷酸鹽類保水劑超標高達145%。該企業超量使用保水劑不僅擾亂了市場價格體系,還誤導消費者,更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。部分食品企業對食品添加劑使用缺乏科學認知,更有部分企業主觀存在惡意違規的僥幸心理,此類企業亟需摒棄錯誤觀念,科學規范使用食品添加劑,以切實維護消費者信任。同時也呼吁廣大媒體面向消費者宣傳普及正確的食品添加劑知識,引導消費者理性科學消費。
2025年6月,市場監管總局落實國務院食安辦等六部門聯合印發的《食品添加劑濫用問題綜合治理方案》要求,聚焦人民群眾關心的食品添加劑濫用問題,組織開展食品添加劑使用情況專項抽檢工作,加強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食品添加劑濫用問題綜合治理。
本次專項抽檢結果顯示,食品添加劑濫用問題得到有效規范,其中肉制品、水產制品、飲料、炒貨食品及堅果制品、乳制品、糖果制品和食用油、油脂及其制品7個大類食品未檢出不合格樣品;但食糖、淀粉及淀粉制品、茶葉及其制品、水果制品、酒類、豆制品不同程度檢出食品添加劑違規使用。此外,調味品、食用農產品、蔬菜制品中食品添加劑濫用問題仍然突出,主要不合格項目是漂白劑二氧化硫、甜味劑甜蜜素、防腐劑脫氫乙酸。
對發現的不合格樣品,市場監管總局已督促屬地市場監管部門開展核查處置,嚴控食品安全風險,壓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。下半年,市場監管總局將持續加大食品添加劑日常檢查和監督抽檢力度,依法嚴肅查處違法違規行為。
5、小結
2025年上半年,我國食品安全事件于多領域、多形態集中顯現,暴露出企業主體責任缺位、行業規范執行滯后等深層問題。當下亟需強化監管協同效能、壓實企業自律責任并提升消費者維權意識,構建全鏈條治理體系。隨著科技監管手段的普及與行業自律機制的完善,我國食品安全治理正邁向更精準高效的方向,但這一進程離不開社會各界的長期共治合力。